“打竹板儿响连天,移风易俗新风尚,高额彩礼要摒弃,厚养薄葬记心上……”在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若莲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快板爱好者的演唱赢得了村民们叫好。这是红古区加强培育文明新风的生动写照。
针对农村存在的陈规陋习,如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红古区近年来持续开展“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十大行动,树立文明新风尚。同时,深入推进“为爱减负”文明实践行动,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开展“孝善文化”创评培树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24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兑换积分6000余分,让文明的种子在农村大地广泛播撒。
与此同时,红古区还注重用身边的人教育引领群众。以湟兴村村民甘宪明“零彩礼、简流程”嫁女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创作改编的秦腔短剧《新风嫁女记》,以群众身边真实故事为素材的文艺作品,更能引起群众的共鸣,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农村的每一寸肌理。
旋子村红石榴宣讲团也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开设的“彩礼与法”微课堂,不仅对村民关注度较高的法律条款进行了深入解读,还结合生活中高额彩礼矛盾纠纷典型案例,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村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和违反法律的后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婚俗陋习。
此外,红古区依托“一约四会”和道德红黑榜制度,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全区34个行政村在村规民约制定修订和红白理事会建设方面实现了全覆盖。在具体举措上,红古区对彩礼和礼金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将彩礼严格控制在5万元以内,礼金不超过200元。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引导180件红白事简办。这一示范效应如同涟漪般扩散,带动了全社会460余场宴会、团聚等集体聚餐活动主动取消。
如今,在红古区,“贺喜奔丧有分寸,礼尚往来有尺度,人情世故讲法纪”的良好乡风正在逐渐形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