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兰州市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2025-06-03
- 我们的节日·端午|与“新”同行·“粽”享安康——榆中... 2025-05-30
- “粽”享文明“艾”意满满——城关区开展“我们的节日·... 2025-05-30
- 西固前街社区:浓情端午节 竹编制龙舟 2025-05-29
- 巧手缝香包,粽香迎端午!银滩路社区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 2025-05-29
- 中外学生齐聚一堂,同话端午情——拱星墩后街社区联合甘... 2025-05-29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诗人节”。
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怀王稚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强烈反对,因而被去职流放。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船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咬屈大夫的身体,一位老医师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药晕蛟龙水兽。后来人们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所食,想出了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逐渐发展成了粽子。此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划龙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的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贵族放逐到汨罗江畔。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屈原在汨罗江上划龙舟,以寄托思念之情。后来,人们将划龙舟作为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即端午节。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端午日
殷尧潘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南乡子·端午
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障蛄杭涿偎藓邸?/p>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节令门·端阳
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
却疑账主怕灵符。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